川渝法院联合执行 助企转型促“双赢”
——绵阳市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被强制执行系列案
“感谢法官的努力!我的公司终于可以继续经营,逐步偿还债务了。”随着涉案多方达成执行和解协议,某民营企业负责人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下。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健康发展,近日,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法院联合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法院,依法运用“放水养鱼”式执行措施,妥善处置了多起买卖合同纠纷,既维护了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又让被执行企业解困松绑再出发,助企转型,实现双赢。
绵阳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四川绵阳的中型民营企业,2020年以前年平均营业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企业职工300余人。因外部市场变化和疫情的影响,逐渐进入资金链紧张的困境,陆续被供货商起诉要求偿还货款,经历多次停工停产,生产规模也从300余人缩减至70余人,大量厂房空置。多家供应商分别在川渝地区四家法院起诉,其中绵阳市安州区人民法院和重庆市大渡口区法院承办案件的金额占该公司欠款总金额的90%以上,高达1100余万元。
“法官同志,我也想还钱,可是近年来生意不好做,企业经营困难,现在真的没有钱,可不可以宽限一些时间,或者想想别的办法?如果企业没了,我们七十几号员工只有喝西北风了……”被执行企业的负责人焦急地说着。
川渝两地法院不断深化执行跨域联动协作,多次前往涉案企业实地走访,并向有关部门侧面了解该企业实际状况,执行法官发现:该企业虽然身负债务但仍在正常经营,员工们仍井然有序地从事生产,若强制处置不动产、机器设备,冻结资产,必将导致被执行企业运营难以为继,债务继续膨胀,大量员工被迫下岗。
如何才能缓和涉案多方矛盾?能不能在维护申请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给被执行企业留一条出路?两地执行法官做了大量的努力:一方面持续了解被执行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多次组织执行和解,试图讨论出对多方都有利的执行方案。
法官与执行申请人理性分析,指出如果强制执行,企业亏损退场,债权也难以全部收回,不如宽限时间,给企业一条转型出路,盈利后就可以慢慢把所欠债务分期付款,直至全部归还。
经过用心用情的不懈调解,多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软查封”被执行企业的设备和厂房土地,免除部分债务、分期履行等方式“以时间换空间”,促推协同转型。
为了让被执行企业正常经营,两地法院协助其将闲置厂房全部出租以获得稳定现金流,被执行企业缓解了生存压力,也获得了更长的履行时间,现该企业全部欠款已偿还完毕,并转型开始生产涉及新能源汽车相关的环保型产品。
联合执行,既有利于整合执行资源、降低整体执行成本,又有利于提升案件执行效果。川渝两家法院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充分发挥联合执行效能,灵活处理案涉资产,成功助力被执行企业复工复产并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势赋能,以法治助力营商环境水平持续提升。(敬艳)